叙事疗法在老年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
发表于:2022-08-28 22:45:58
0
养老与服务
Pension And Service
叙事疗法在老年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
马 彩 / 青岛科技大学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很多国家目前正在面临的一个重要人口问题。因此,国家和社会各方正在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更有质量的生活而努力。临终关怀作为一项服务、事业或者产业,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对于处于临终关怀阶段的老年癌症患者来说,患者及其家庭系统都会面临一个抗逆力方面的挑战。本文基于叙事疗法的概念及假设,探究叙事疗法对提升临终关怀阶段的老人及家庭抗逆力的作用,并就治疗师在临终关怀阶段如何有效应用叙事疗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叙事疗法;老年人;临终关怀;抗逆力
在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下,与老年人相关的产业将获得一个发展机遇,但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包括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负担与支出,以及如何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质量。对于临终关怀阶段的老年人来说,此时他们已经不偏重于物质的支持,反而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支持。为临终关怀阶段的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帮助老年人有尊严、有质量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是有必要的。
一、叙事疗法的概念及假设
叙事疗法是指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运用适当的问话帮助来访者寻找遗漏的片段,使问题外化,帮助来访者重构一个新的有意义的故事,唤起来访者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重建自我的过程。叙事疗法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由迈克尔•怀特( Michael white )和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等人开创的,它是在社会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属于后现代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 [1]。叙事治疗的基本假设包括:首先,语言是构建现实的基础,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其次,问题是一种叙事方式,问题是问题,人本身不是问题;最后,问题是个人价值与主流价值发生冲突所导致的 [2]。
二、叙事疗法案例应用
叙事疗法对抗逆力的干预包括反思、挑战、定义三个阶段。“抗逆力实务应用工作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示了“叙事治疗”这种后现代建构主义治疗方法的观念与操作,为“叙事治疗”创立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 [3]。由此可以看出,叙事疗法与抗逆力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这为叙事疗法
在抗逆力提升中的应用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一)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王阿姨,女,68 岁,育有一儿一女,乳腺癌晚期并患有糖尿病。王阿姨手术后因为糖尿病病史其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手术后恢复效果不理想,再次检查结果显示已经无法治愈。在医生的建议下,王阿姨转入了特殊病房,提供基本的减少痛苦的服务。在王阿姨进入特殊病房后,她本人及家属都处于一种伤痛的情绪中。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使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整个家庭的抗逆力面临着严峻挑战。这里的家庭抗逆力是指家庭成员和家庭在面对不利情境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并重建家庭幸福的能力 [4](P105-108)。
针对服务对象的情况制定目标:总目标是提升王阿姨所在家庭的抗逆力。具体目标:(1)家庭沟通方面,家庭成员合理的情绪表达、有效沟通;(2)家庭信念系统方面,王阿姨及家庭成员对死亡、危机有正确的认知;(3)家庭组织系统方面,挖掘家庭内外系统中的资源,促进家庭内部及外部的联结,获得支持。
(二)叙事治疗实施方案
叙事治疗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包括外化解构、重构、巩固,其中,语言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适当的对话、提问,促进服务对象对旧的故事有一个反思解构,发现并建立新的有意义的故事,提升服务对象的抗逆力。
1. 问题外化、解构充满问题的旧故事
问题外化是指治疗师通过服务对象所叙述的故事找到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真正问题。服务对象本人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将问题和人进行区分,将二者作
作者简介:马彩(1996—),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司法社会工作。
76
养老与服务
Pension And Service
为两个主体进行探讨。当事人给自己及家庭在无形之中贴上了负面标签,这让家庭没有凝聚起来一起去战胜问题反而陷入自我怀疑、否定的怪圈,阻碍了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需要改变该家庭对问题的认知。
在问题外化的过程中具体方法是:让服务对象对问题进行定义,问题对她的影响,对问题影响的看法,服务对象对问题影响的一个辩解及意义的探索。首先,在王阿姨对自己的状况进行描述后,治疗师和王阿姨及家人一起为问题命名,起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名字。其次,将问题拟人化,和家庭成员一起探讨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压迫整个家庭的。最后,探讨问题是如何干扰、支配和阻碍王阿姨家庭功能正常发挥的,通过解构式倾听帮助王阿姨家庭完成问题的外化。
2. 寻找特例、建构赋有意义的新故事
重构故事是指打破消极的旧的故事,建立新的积极的故事。首先,重构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借助特殊事件的力量去见证、迁移,这样循环往复,直到找到让服务对象看到自己生命中的力量。其次,重构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和互动创造出一些故事重写的方法,将服务对象对死亡的关注转移到家人对她的爱以及自己治疗时的勇气、毅力这些积极要素上。通过问题来寻找特例,帮助家庭构建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这种替代性故事所包含的元素更多是积极的、坚强的,如家人的爱与支持、家庭的凝聚力等。
3. 记录证据、巩固赋有意义的新故事
局外人见证是指当服务对象重构故事后愿意让其他人参与新的故事,见证当事人的改变。局外人会对其改变有一个积极的回馈,当事人从积极的回馈中获得支持性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王阿姨及家人开始愿意与他人接触,变得积极乐观,开始正常地工作生活,慢慢回到正轨,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也得到了成长。
三、反思与建议
首先,在治疗的最初阶段,服务对象对于治疗师往往会有一种抗拒、怀疑的心态,因此,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在治疗过程中开展死亡教育,
让服务对象和家人正确了解、认识死亡的相关知识,减轻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在生命最后的阶段能够与家人互相扶持,以一种积极的、正确的方式面对死亡。最后,治疗师本身对叙事疗法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治疗过程中秉持正确的态度,选择合适的服务对象。对治疗师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训。治疗是一种艺术,需要时间。对于治疗师而言需要经过一个浸泡—孵化—发光的过程。治疗师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以及实务操作经验积累,尝试在不同的领域应用叙事疗法,进而被人们了解和认可,使叙事疗法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二是选择合适的服务对象,创设合适的情境,合理使用叙事疗法。对临终关怀家庭而言,有时叙事疗法可以应用于整个过程中,但对于丧失语言表达能力、失去意识的患者而言是无效的,此时可能需要音乐治疗等方法;对于其家属而言,叙事疗法是适用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服务对象的基本生存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时,叙事疗法只能作为辅助。因此,规避叙事疗法的缺点,选择合适的服务对象加以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尊重服务对象的地域文化和信仰。叙事疗法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心理规律及技巧的运用,还要尊重人的社会性、现实性以及文化背景和信仰 [5]。治疗师在应用叙事疗法开展治疗工作的过程中应尊重服务对象的地域文化,并将其融入治疗过程中,引起服务对象的情感共鸣,拉近双方的距离,使服务对象更好地投入到叙事中,在叙事中得到治疗。
四是灵活运用语言技巧。灵活运用语言技巧能够有效发挥叙事疗法的作用。语言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也是一种意义的诠释,具有经验建构的作用,不同语言技巧的使用对于自我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对于治疗师而言,应合理运用语言技巧,营造轻松舒适的咨询氛围,在提问时不要带有预设进行提问,而要积极接纳、聆听,走进服务对象的内心,陪伴其发现并挖掘自己潜在的力量,并将力量运用在积极面对困境上。
参考文献
[1] 陈艳 .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文献综述 [C]//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 .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13.
[2] 罗文 . 叙事疗法概述 [J]. 科技展望,2015(25):250.
[3] 田国秀,曾静 . 关注抗逆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新走向 [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130-133.
[4] Anderson J R,Stith S M,Foster R E, et al.Resilience in Military Marriages Experiencing Deployment[M].NewYork:Springer -Verlag,2013.
[5] 张智 . 叙事治疗及其应用价值 [J].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1):27-29.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