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晚期癌症患者应该如何正确面对“生”与“死”

发表于:2022-08-28 22:19:40 0
乐天天
注册时间:2021-10-11 13:36:27
圆桌会议:辞世教育
医学与哲学2013年1月第34卷第1B期总第469期
 
浅谈晚期癌症患者应该如何正确面对“生”与“死”
吕慧芳。    罗素霞叭
 
 

 
摘要:生与死同时存在,相伴相随,构成人生命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人们在提倡“优生、优育、优活”的同时,也倡导“优死”。本文拟从医学及哲学的角度介绍晚期肿瘤患者应该如何正视生 命,面对死亡,走好人生最后一程。关键词:癌症,死亡教育,姑息治疗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3)01-00ll-02
How to Face Live and Death Correctl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LV Hui-fang, LUO Su-xia. Department of Oncology, Henan Tumor Hospita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 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Live and death exists simultaneously, which compose the whole lif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and honorable life value are becoming a new choice for people. They advocates good life, meanwhile, they claim that people should die peacefully, un-regretfully, painlessly.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us how to treat the life, and how to face the death, and help them end of their lives in people with advanced disease from the medical and philosophical view.
Key Words: cancer, death education, palliative care
 
 
 
一位资深肿瘤医生曾经说过:我们不一定能让患者活得很长,但我们可以帮他们把生活的路走得很宽,肿瘤患者应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勇敢面对现实,接受死亡,赋予人生以完整充实的意义。对肿瘤患者及其亲属进行“正视死亡"的教育,医务人员责无旁贷。
  1.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死亡观
人生命的完整过程包括生与死,二者都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价值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人的社会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所依赖的内在价值以及社会对个人的肯定和满足。死亡既是人生价值的最后体现,又是对整个人生价值的“盖棺论定",死亡不仅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而且意味着对生命的肯定。正如庄子认为生死一体,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把死亡看成自然之事。西汉司马迁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说。当代存在主义先驱海德格尔认为:死是生的本质意义,生活着的人更是因死的可能及必然而使生活更具有意义,并更珍惜生活与生命。在我国,“优生”已经深入人心,“优死”则还有些陌生。中国历代帝王都崇尚“长生不老“,皇帝身边总少不了炼丹大师,历代皇帝都被称之为“万岁“,大多数疾病晚期患者都很难平静地接受死亡,有时甚至连我们自己也会被癌症吓倒。因此,开展死亡教育势在必行[l]。其实,死亡教育早已在美、法、
 
 
 

CD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                 河南郑州
450008
*通讯作者,E-ma止luosxrm@l63.com


英、德、日等国家开展起来。在我国,由千种种原因,死亡教育起步非常艰难。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现代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也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医疗服务。死亡作为出生的对立面,它可使活着的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进而更加珍惜生命,并采取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人生态度,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健康,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对他人、集体与社会更有价值,使人们既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一生,同时又有一个幸福的安乐之死,死亡教育的目的与宗旨也在千此。
  1. 把姑息治疗作为减轻痛苦的重要手段
肿瘤的姑息治疗是指:在疾病进展且不能接受常规的放、化疗及手术等抗肿瘤治疗时,对肿瘤引起的并发症给予的治疗,这种治疗并不能加速肿瘤患者的死亡。其包括:姑息性手术、姑息性局部放疗、癌症引起的并发症的处理。如处理得当,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及延长生存。对一名晚期癌症患者来说,疾病不可治愈,患者对积极治疗耐受性很差,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逐渐增多,疼痛、呼吸困难、厌食、恶液质、恶心及呕吐、便秘、恶性肠梗阻、疲劳、睡眠障碍、瞻妄等成为患者的常见症状。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巳成为此阶段的主要治疗手段。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2]。
  1. 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对晚期患者行积极的姑息治疗不仅可改善生活质量,还可能延长生存期。姑息
 
Medicine and Philosophy,Jan 2013,Vol.34,No.1B,Total No.469                                                                                                                                                      11
 
浅谈晚期癌症患者应该如何正确面对“生”与“死”一吕慧芳等                                                                                                                                                                                                                        
区学与哲学2013年1月第34卷第1B期g第469趴
 
治疗花费很少,而生存优势足以使其和目前公认的昂贵的靶向治疗药物相娥美[3]。这一结果促使人们以更新的视角看待姑息医学,以更理性客观的态度审视肿瘤的综合治疗,将肿瘤姑息治疗放到了重要位置。
  1. 疾病终末期的照护。以宁养院为中心展开,是对医学上已判定为不可治愈、将在3个月~6个月内死亡的患者的全面姑息医学照护。在该阶段,让患者舒适成为主要目标,姑息治疗已成为主要治疗,甚至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应避免一切有创治疗,主要通过药物缓解患者的症状,让患者有尊严、无痛苦的离世。
  2. 居丧关怀。现代姑息医学服务要求延续至患者死亡之后,帮助居丧者办好葬礼或遗体告别仪式,表达对亲人的尊敬和悲哀、接受死者已逝的现实也是居丧期姑息医学服务的内容。此时患者的配偶、子女、父母等亲属已转化为服务的主要对象,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医学及社会服务,使居丧者在新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慰藉,顺利度过居丧期。
  1. 积极关注患者心理治疗
对临终患者的心理治疗最不容忽视的是关怀内容。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焦虑、孤独、恐惧、绝望,最终认可接受。帮助癌症患者正确认识和理解死亡,减少痛苦,消除恐惧、回避、抵制等消极对待死亡的心理障碍,是临终期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心理治疗的核心在于激发患者潜在的生存意识,积极配合诊断治疗,正视现实,战胜自我。医护人员应把握患者的心理分期和个体差异,在恰当的时机实施个体化帮助,对否认期患者以和蔼的态度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理解帮助患者,让患者感觉到关心和照顾;对愤怒期患者允许他们情感发泄;对尤端的斥责、怒吼,医护人员要忍耐、谅解同情,避免和他们争辩以免加重患者的痛苦;对协议期患者尽最大的可能减轻患者痛苦,必要时给予镇痛药尤其是阿片类药物;对抑郁期患者给予安慰,并加强陪护,使患者将抑郁的感受发泄出来,通过引导让患者尽量放松,促进医患交流,从而了解其真正需求,给予最大满足;对接受期患者应尊重患者,不强迫与其交谈,加强基础护理,让其在无可逃避的死亡面前也能感悟到“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深邃魅力。对于死者,这是对其生命的真正尊重,从而坦然;而对于生者,这又是一种直观现实的死亡教育,原来生命可以如此完美,死亡并非阴沉和肮脏,从而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当疾病缠身,死神威胁时能以现实而超脱的态度调动内在生命力接受挑战,抗衡病魔,情愿安详地接受死亡,舒适、平静、尤憾地走完最后的人生路程。
  1. 全面重视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医疗及护理,以减轻疚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形式。其目的在千减轻临终患者的心理负担,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中,能在充满温情

的氛围中,安详、宁静、无痛苦、舒适且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种形式[4] :
第一,家庭关怀。主要是对临终患者实施非住院护理的方法。临终患者在家中接受关怀,不仅使患者在心理上感到亲切与安全,也使患者感到家庭的温馨与舒适,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家庭关怀是家属能够接受的最好形式,家庭关怀使他们无论在感情上还是经济上都没有过重的负担。直至今天,即使在临终关怀事业比较发达的美国,仍然有77%的患者死千自己的家中。由此可见,家庭关怀在当今社会,尤其像我国这样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里已成为临终关怀主要的形式。
第二,宗教关怀。临终关怀与宗教之间历史渊源极
深。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与推广得益千西方基督教的思想与文化。相比其他临终关怀方式,宗教为临终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他们不仅为患者提供生活照护、缓解病痛的折磨,更重要的是提供心灵安慰并协助完成死亡仪式。
第三,社会关怀。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逐步形成的。社会关怀比前两种关怀更具广泛意义。一方面关怀对象既包括临终患者也包括患者家属,另一方面关怀内容既包括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等方面,还包括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姑息性、支持性的医护措施。目前,在我国社会关怀还只是处千初级阶段,仅靠有爱心的人士去做还是不够的,如果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结果可能会更好。
  1. 结语
如何使晚期癌症患者正确面对生与死,如何帮助其走好人生最后一程,是医护人员和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精神心理的支持及躯体的照顾,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扯,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真爱。对临终患者,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或几小时,高质量的“死“远比低质量的“生”更重要。
参考文献
[I]      何 静.死亡教育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 I 725-1726.
  1. 李小梅刘端祺.现代姑息医学内涵在实践中的演化[J].医学与哲
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2(2): 7-9, 80.
  1. Temel J S, Greer J A, Muzikan、ky A, et al. Early palliati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 En­
gl J Med,2010,363(8),733-742.
  1. 王明丽,张京平临终关怀的发展形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I,
24(1): 13—14.
作者简介:吕慧芳(1980-),女,山西晋城人,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系统肿瘤内科综合治疗。
通讯作者:罗素霞(1964-),女,河南巩义人,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2-12-15
修回日期:2013-01-04                                                    (责任编辑:高峰)

 
12                                                                                                                                                                                                         M的icine and Philosophy,Jan 2013, Vol. 34,No. 18, Total No. 469
 
回帖